当前位置:首页 > 航天故事 > 正文

平安到达_航天故事

2019-11-22 航天故事

平安到达_航天故事  
7 月 19 日早晨 7 点 32 分,“阿波罗 11”宇宙飞船在离开肯尼迪角 70  
小时后,到达了地球引力和月球引力的中和点。此时,飞船离地球已有 37 万公里,而距月球只有 2.8 万公里了。月球已经近在眼前,今天飞船要进入绕月轨道了。
 
进入绕月轨道,飞船必须减速,否则会从月球旁边一擦而过,不能进入轨道。减速依靠服务舱的发动机作逆向喷射,让反作用力拽住飞船的“后腿”,使飞船的速度能纳入月球引力范围,成为月球人造卫星,进行绕月飞行。
 
可惜的是这一过程地球上的人类看不到,而且这个时候的通讯联络都要中断。因为“阿波罗 11”飞船由奔月轨道进入绕月轨道恰好是在月球背面,处在中间的月球把地球和飞船之间的一切联系都阻隔了。为了保证这一过程完全准确,从上午 8 点 30 分起,3 位宇航员花了将近个 5 个小时检查每一个仪器和系统,做了相当细致的准备工作。休斯敦宇航中心汇总世界各地追踪基地、追踪卫星、追踪飞机、追踪舰船发回的数据材料,迅速计算出“阿波罗 11”飞船进入绕月轨道的各项参数,然后发给宇宙飞船。考林斯和奥尔德林复核这些参数后,由指令长阿姆斯特朗输入计算机。飞船上的操纵开关全部拧到自动位置,让计算机主宰一切。
 
在这紧张的时刻,休斯敦宇航中心的飞行控制指挥大厅里一片肃静,所有的人都注视着前面的荧光屏,一面看着按计算得出的飞船飞行轨迹,一面焦急不安地盼着“阿波罗 11”的通讯信号重新出现。
 
在“阿波罗 11”飞船舱内,气氛同样紧张。3 位宇航员目不转睛地盯着计算机指示盘。奥尔德林不停地复述检测到的数据;考林斯更是手握着操纵杆,一旦计算机发生故障,他将立即改为手动操作。
 
转入月球背面 8 分钟后服务舱发动机开始喷火,飞船速度减慢了。喷射持续了 5 分 57 秒,一切都相当顺利,当“阿波罗 11”宇宙飞船再次和地面恢复通话时,它已经是月球卫星了。这时无论是休斯敦宇航中心,还是“阿波罗 11”舱内,人们都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月球的表面是银灰色的,看起来有点象熔化了的铅;而且因为它外面没有大气层,所以明暗分明。不象地球上,背阳的阴处虽然暗,但仍有亮光。当宇宙飞船进入绕月轨道转到第三周时,阿姆斯特朗拿起摄像机对准月球,向地面进行第四次电视播送。这次播送的内容是月球上毫无生气的情景。尽管神秘的月亮让人充满幻想,但镜头里出现的火山、干河沟等图象,除了科学工作者感兴趣外,对广大观众却没有什么吸引力。按计划飞船将绕月飞行整整一天,在这段时间里,宇航员将做好月球登陆的各项准备工作。他们在地面指挥中心的指导下,修正飞船轨道,使之成为一个近似圆形,以便登月舱能准确地降落到预定的月面登陆点;详细检查登月舱的每个系统,试验其与地面控制中心、飞船指挥舱之间的通讯联络装置;观察和熟悉登月点附近的情况,以及到那里去的路程,等等。7 月 19 日 22 点 32 分,3 位宇航员经过一整天的忙碌又进入梦乡了。这次预定的休息时间是 9 个小时。
 
1969 年 7 月 20 日早上 7 点,飞船上的三位宇航员被休斯敦宇航中心的无线电广播声唤醒。人类的第一次登月行动将在今天实现。9 点 22 分,在宇宙空间共同生活了几天的三位同龄人要分手了。登月舱驾驶员奥尔德林首先由指挥舱进入登月舱。20 分钟后,指令长阿姆斯特朗和考林斯互道珍重后也进入了登月舱,然后考林斯把连接指挥舱和登月舱之间的通道封闭。他不参加登月,将留在指挥舱里,等着接应两位战友。按照飞行计划,从此时开始,登月舱被称作为“鹰”,母船指挥舱被称为“哥伦比亚”。  
13 点 47 分,“哥伦比亚”内的考林斯向两位伙伴发出了可以脱离的信号,“鹰”长上翅膀逐渐和母船分离。“哥伦比亚”依然在绕月轨道上飞行,如果登月舱发生故障的话,他要随时准备执行救援任务。此外,就是等着“鹰”完成月面探险任务后回来对接,再一起返回地球。
 
“鹰”逐渐向月球接近,月亮也变得越来越大了。当它降到离月面 9 公里处时,突然出了故障,使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登月舱内的警报灯亮了。表示计算机出了毛病,而且指示盘上不再出现数字了。这个故障的出现是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的。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急得团团转。休斯敦宇航中心的人也都急得头上直冒冷汗,制造这套计算机装置的厂家的技术人员更是坐立不安。后来,地面控制和指挥中心判断可能是计算机负荷过重,于是命令两位宇航员减轻“鹰”上计算机的运转负荷。此举收到效果,在登月舱离月面 1900 米处时,计算机警报终于解除了。
 
这次险情刚过,又一次考验摆在宇航员的面前。当“鹰”以每秒 8 米的速度下降到离月面 150 米高空时,阿姆斯特朗通过观察窗发现,月面预定降落点的实际情况与“阿波罗 8 号”和“阿波罗 10 号”飞船所拍摄的照片有些不一样。原先认为比较平坦的一号着陆点竟然有无数巨大的岩块。这使两位宇航员大吃一惊,不得不倍加小心。在还有 85 秒钟就要在月面着陆时,阿姆斯特朗发现自动驾驶仪正不偏不倚地把“鹰”送往一个岩石嶙峋的直径大约
 
180    米的大火山口里去。在这关键时刻,指令长手握操纵杆,给登月舱加足马力,使“鹰”超过了这个火山口,避免了一场惨祸。
 
登月舱里总控制板上的两个蓝色信号灯亮了,接着,一个猛烈的冲击,“鹰”摇晃了一下,登月成功了。1969 年 7 月 20 日美国东部时间 16 点 11 分 40 秒,经过 102 小时 39 分 40 秒的飞行,“阿波罗 11”飞船的登月舱安全地降落到月面。
 
应该承认,“阿波罗”登月计划是周密的,详尽的和严格的长期科学研究的成果。虽然登上月球的人数是极其有限的,但事实上它是数十万人集体努力的结晶。
 
为了替登月舱选择合适的着陆地点,美国除了充分利用以往拍摄的大量月面资料外,从 1966 年 8 月 10 日至 1967 年 8 月 26 日,又向月球发射了 5 个“月球环行者”飞行器,从绕月轨道将低高度观察到的月球表面状况拍摄下来。它向地球发回了大量的特定范围内的月面资料和照片。国家航空和航天局据此选出了 13 个月面着陆点。这以后,成立了一个“登月点选择委员会”专门处理此事。根据拟用登月点周围的环境、地势、阳光照射方向、能见度好坏等条件,这个委员会最后确定了 5 个供“阿波罗 11”登月舱使用的登月点。一号登月点在“平静海”东南,二号在“平静海”西南,三号在“雪纽斯·米提”喷火口旁,四号和五号在月球西部的“暴风洋”地区。这五个登月地点之间的距离比较大,而且地势都较平坦,所以事实上登月舱在哪一处着陆并无多大差别。之所以设 5 个登月点,是考虑到种种原因,比如飞船能否按预定日期发射,飞行途中是否会有故障等,可能会造成时间上的耽搁。有了 5 个登月点,不管“阿波罗 11”飞船出现什么情况,当登月舱安全降落月面时,总有一个登月点能保证它沐浴在阳光里。
 
以前,科学家们普遍认为,月球表面覆盖着一层细小颗粒的尘埃和碎石,清晰的照片可以佐证。但是这层尘埃到底有多厚?它能承受的实际负荷是多少?登月舱着陆支架会陷进去多深?宇航员的脚踏上月面后,会不会象进入  
泥潭那样陷进去,或者如履薄冰那样顷刻间沉入深渊?在月面作软着陆试验的“观察者号”飞行器的一个任务,就是回答这些问题。
 
美国的“观察者 1 号”于 1966 年 6 月 2 日在月球表面软着陆成功,发回了 1.1 万张月面特写镜头照片。在这之前四个月的 2 月 3 日,苏联的“月球号”实现了人类发射的飞行器在月面的首次软着陆。美国一共发射了 7 个“观察者号”飞行器,除“观察者 2 号”坠毁,“观察者 4 号”在着陆前两分半钟突然中断无线电讯号,至今下落不明外,其余 5 次软着陆均告成功。有 3 只支架的“观察者号”飞行器既未陷入月面尘埃层,也未出其他故障。这一实验提供的资料表明,月球尘埃层表面几毫米浮土的载重负荷为每平方厘米 10 克,而在表层 5 厘米以下即可承受每平方厘米 600 克的负荷。登月舱的总重量是 7.6 吨,由于月球引力只有地球引力的 1/6,它在月面的重量不足 1.3 吨,再加上它有四条“腿”,每个着陆支架的净负荷只有 320 公斤。因此经过计算可以得知,登月舱每个着陆支架顶端的底盘可能陷入月面约 5 至 7 厘米;宇航员踏上月面会留下清晰的脚印,但完全可以行走,没有陷入泥潭的危险。
 
此外,国家航空和航天局的科学家们,还为登月探险做了大量的试验,克服了许多困难,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现在,这许多努力的效果如何,将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