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太阳系 > 正文

黑子方队

2019-10-12 太阳系

黑子方队
太阳黑子大多喜欢成群结队。复杂的黑子群由几十个黑子组成,而大多数黑子群是由两个主要黑子组成,沿着太阳自转方向,位于西边的黑子叫做“前导黑子”,位于东边的黑子叫做“后随黑子”,大黑子周围还有许多小黑子。极性相同的一对或一群黑子称为单级群,极性相反的一对或一群黑子称为双极群。黑于群中极性分布不规则的称为复杂群。
通过长期观测,19 世纪 40 年代,施瓦布发现太阳黑子数目表现出一种周期性的变化,变化周期大约是 10~11 年。后来斯玻勒又进一步发现黑于在日面上随时间变化的纬度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说来,一个周期的黑子刚出现时,都在日面纬度 30°附近。在黑子较多的时候,则在纬度 15° 左右。周期结束时,黑子多半在低纬度地区出现和消失。上一个周期的黑子还没最后消失,下一个周期的黑子又在纬度 30°附近出现了。另外,几乎所有的黑子都出现在纬度 8°~45°之间,极少有超过这个范围的。如果以黑子群的日面纬度平均值作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绘出的黑子群日面纬度分布图,就像一群排列整齐的蝴蝶。
另外,人们还发现在黑子存在期间,它的磁场强度是随时间变化的。黑子刚出现时,磁场强度迅速上升到极大值,然后稳定一段时间,随着黑子的瓦解和消失,磁场强度呈线性衰减。黑子群中成对的那两个大黑子具有相反的极性。下一个活动周期中,如果太阳北半球上黑子对中的前导黑子的极性是“北”,那么后随黑子就是“南”,太阳南半球正与此相反。而到了下一个太阳周,两半球黑子对的极性将颠倒过来,在下一个活动周期中颠倒回去。根据黑子磁场的极性变化,海耳等人在 1919 年指出,太阳黑子和太阳活动的真正周期是 22 年。如何解释上面这些现象和规律,天文学家建立了不少黑子模型,1961 年,巴布科克提出的模型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巴布科克认为,冻结在太阳等离子中的磁场,只存在于太阳表面下较浅的层次中,磁力线被太阳自转所带动。由于较差自转(太阳不同纬度处的自转周期不同。赤道转得最快,越往两极越慢),使原来位于子午面上的磁力线缠绕起来。太阳内部和表面自转速率不同也会使磁场强度增大,光球下面的对流运动会使加强了的磁通量管扭结成绳子的形状,从而增大了磁力线密度。小尺度湍流使磁绳中出现扭结,致使小区域中的场强变得更大。当场强增大时,磁浮力也增大,磁场上浮涌出表面,形成双极黑子。黑子首先出现于纬度±30°附近的区域,是因为该处磁场的切变率最大。由于太阳内部自转得比表面快些,低纬处的场强增大而高纬处的场强下降,所以发生黑子的区域就移向赤道。这个模型既可说明蝴蝶图、黑子极性的分布、前导黑子的纬度比后随黑子的稍低等事实,又能解释 22 年周期中极性的反转现象。
一些天文学家认为,这个模型对于解释太阳磁场的所有较新的观测过于简单了,需要加以改进和发展。但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个模型是不恰当的,太阳的磁场系统并不局限于表面的薄层中,而穿透得比太阳的对流层还深些。到底实际情形怎样,需要由观测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