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宇宙起源 > 正文

分类的原则_宇宙重构

2019-10-12 宇宙起源

分类的原则_宇宙重构
差异与共性分类的实施操作能力电子对质子的记忆人视结构写人视无结构从结构角度对登徒子分类事物的空间结构事物的时间结构一万多种蝗虫来了一个太阳将事物分成等级
“分类”这个词,包含着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内容。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正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论同一类现象。所谓“分”就是找出事物或结构之间的差异,所谓“类”就是找出事物或结构之间的某种共性,所谓“分类”则是先找出它们的差异然后再找出它们的共性。
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我们连续使用了三个“找出”。这不是因为词汇贫乏的缘故,而是为了强调“分类”不仅是抽象的概念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实施操作的能力和过程,它涉及到识别、记忆、比较(其实,识别的“别”已经包含着比较的意思,“识”则含有认识和记忆的双重意思),以及将结果强加干事物之上的操作过程(反作用)。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结构物,都具有进行“分类”的实施操作能力,它只要一旦与其他结构物发生关系,它就已经进行了识别、记忆、比较和反作用的操作。例如,一个电子与一个质子结合为一个氢原子,对于电子来说,它识别出了一个质子,而这种识别具有记忆的性质或依赖于它的记忆能力(在这里,“记忆”是指遇到相同的情况会作出相同的反应,通常把这种能力称为本能或本性,不如“记忆”来得有意味;因为,一说到“本性”,便相当于认识的终结,无法继续深入下去);它之所以与这个质子结合在一起,显然是通过比较而排除掉了其他的质子或其他的原子核;当它与这个质子结合在一起之后,它便以它的电磁力、引力对这个质子施加自己的影响。显然,这是一个实施操作的过程,通过这种操作,一个电子将一个质子从其他的事物中分离出来;对于这个电子来说,凡是它能进行这种操作的对象,便可以归入一类。
显然,不同结构物所具有的分类能力是不尽相同的,看起来人所具有的分类能力似乎是最强的,因此我们所说的结构的分类主要是从人的角度来进行。
一般来说,可将结构分为自然结构、人造结构、人视结构和人视无结构四大类。自然结构和人造结构,不用过多解释;人视结构则涉及到人对事物的分类问题,人视无结构则涉及到人的认识能力问题。
不过,任何分类都是相对的。这是因为,每种结构物都有多于一的特性。因此可以将它们分为不同的类。例如,登徒子,从有结构与无结构来说,他属于有结构;从生物与非生物来说,他属于生物;从植物与动物来说,他属于动物;从动物与人类来说,他属于人;从男人与女人来说,他属于男人;从对异性的欲望来说,他属于好色之徒;从时代来说,他属于历史人物;从国别来说,他属于楚国人;从文学角度来说,他属于虚拟人物(这里还涉及到实结构与虚结构问题)。 我们不大清楚,是否存在只有一种特性的结构物。因为不管它具有什么样的特性,它都无法摆脱它的空间性和时间性;即使它不占据空间,我们也要为它在空间中安排一个位置或让它充满空间;同样,即使它不占有时间,我们也要为它在时间长河中找到一个位置或让它永存。总之,无论如何我们都能讨论一个结构物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或时空结构。
事物的空间结构,大体有分层结构和分布结构两大类。分层结构多指大结构套着小结构,分布结构则指同一层次内的各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无论是分层结构还是分布结构,都可以分为相邻结构(彼此关系疏散)和相亲结构(彼此关系紧密)。事实上,我们不能孤立地谈空间结构,而只能通过结构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它们的空间结构。
有时候,我们又将事物的空间结构分为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这就涉及到事物的时间结构或时空结构。时间结构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某事物在时间长河中的位置;其二,某事物在时间长河中的分布,可以显示出周期(如春夏秋冬或哈雷彗星)、准周期(如冰期与间冰期)、不定期(如地震或火山爆发)。
由于时间和空间难以分割,以致我们常常分不清某种效应,是起源于空间的变化还是时间的变化。例如,我们所说的春夏秋冬,又可以解释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不同;我们所说的几千年几万年,又可以理解为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移动的距离。因此,我们常常用时间来描述空间,也常常用空间来描述时间;例如,光年,就是“光”走一年所经历的距离;又如,走一里路的功夫,大约是 5 分钟。为了方便和准确起见,我们又将时间和空间视为统一的时空场,一切事物的结构及其演化,便在这个时空场中展现着或展开着。
事实上,事物有多少种性质,我们便可以有多少种分类。事物的性质又可以理解为事物的效应或功能(严格地讲,效应与功能存在着差别,效应是事物的本性,功能则取决于使用者)。因此有多少种效应便可以有多少种分类,有多少种功能亦可以有多少种分类。
例如,一根木棍,它可以作为支撑物,也可以作为武器, 又可以当作燃料、药材,还可以当作独木舟,甚至当作联络信号;这取决于它本身的效应和我们对它的使用。对于普通人来说,蜘蛛吐丝结网使用的是同样的丝;但是,专门研究蜘蛛行为的生物学家却发现,蜘蛛的丝有着不同的用途,可将它们分为结网丝、飞航丝、交配丝、安全丝、捕猎丝、信号丝;每种丝的结构存在着细微的差别,从而可以更好地承担其使命。
显然,不同的人对事物的分类能力并不相同,这取决于他们对事物的熟悉程度,以及对差异的识别水平。中国人初次接触“洋人”,一个个都是金发碧眼,常常分不清楚谁是谁,外国人看中国人也是如此;当彼此的接触多了以后便很容易认出谁是谁,正如细心的牧羊人能够分清楚每一只羊一样。
分类的基础在于识别出差异,但是分类学却不仅要识别出差异而且还要“合理”地忽视差异。我们常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事物。这句话是对的,但是将这句话应用到分类的操作上,将取消分类的实施。因为,这句话只注意到事物的差异,它只能将事物分离成一个个单独的东西,各成一类,而不能将某些事物归为相同的一类。举例来说,如果 只注重差异,那么每一只蝗虫都可以视为独一种类的蝗虫,这样对蝗虫的分类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
目前,生物学家将全世界的蝗虫分为一万余种,其中为害的大约有
500    种。不过,对于局外人来说,难免对这种分类产生怀疑,有必要将蝗虫分为一万多种吗?凭什么将它们分为一万种呢?显然,这里涉及到对差异量的判断问题,也就是说,具有多大差异量的蝗虫可以算作不同
的种;或者说,具有多大差异量的蝗虫仍可以算作相同的种。或许学问就在于掌握好有关差异量的分寸。
如果我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那么我们还可以推测, 生物学家之所以要将蝗虫分为一万种之多,可能与科学管理体制(也是一种结构)和科学家的虚荣心有关。道理并不复杂,对于生物学家来说,判断
他的研究成果的标志之一,便是他能否发现新的生物品种,如果他发现了一种新的蝗虫,他便获得了一项重要的成果;这样,他的工资可能会增加,他所在的研究机构也分享到荣誉,有更多更重要的会议将邀请他参加,他的研究项目可以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从而他有更多的机会去获得新的成功。在这种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下,将小小的蝗虫多分成几种,
又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生物学家并不都是白吃饭的,他们掌握着许多局外人并不清楚的知识,他们对生物品种的分类可能有着理所当然的根据,尽管他们彼此之间常常存在着分歧,这并不妨碍他们对生物的认识一步步地深入。例如,对植物的分类,可以用传粉至受精的间隔时间为依据,在 4
小时之内的植物有水稻、小麦、向日葵,在 1 天之内的有芝麻、花生、桃,在 10 天之内的有梨、秋水仙,而栎属植物则长达 12 至 14 个月。显然,局外人没有时间进行这种观察,或者根本没有想到从这种角度思考问题。
一般来说,每一种分类都代表着一种角度或渗透着不同的文化精
神。例如,在苗语中,凡是能自行运动的事物都被认为属于“生物”,太阳、月亮、流行病、雷、雨、雪都是有生命的生物,他们可以说“来了一个太阳”,就好像村里来了个熟人一样。
在我国的歌唱比赛中,通常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三类。每种唱法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有趣的是,根据选手的身分,又
分为专业组和业余组两类比赛;凡是以歌唱为职业的或经过正规科班教育的或在正规文艺团体任职的选手便归入专业组,凡是不在正规文艺团体任职、或未经过正规教育的选手,以及那些在工作(多数与歌唱无直接关系)之余爱好唱歌的人,便归入业余组。
显然,专业与业余的分类,暗示着或强调着两类选手在歌唱水平上
存在着重要的差距。因为他们所受到的教育、所投入的时间、所处的环境大不相同,至于他们的爱好(专业演员并不一定都热爱自己的工作)、他们的天赋、他们的努力则被忽略了。
如果对上述分类,改变一下名称,叫做职业组与非职业组,那么含意便有所改变。此时突出的差异仅在于选手是否以歌唱为谋生的职业,
而淡化了他们的教育背景,并模糊了他们歌唱水平的高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先入为主的歧视心理。
在对结构进行分类的过程中,最能反映出人的特点的是将结构物分 出等级。对于自然来说,一种物体比另一种物体高级的分类,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任何一种物体归根结底都可以转比为另一种物体。但是,人类却独出心裁,处处都要将事物分出等级来,在等级分明的社会更是如此。
将事物分成等级的标准,可以有许多种。常用的标准有:其一,结构的复杂程度,越复杂的结构,等级越高(不过对“复杂”的理解却因人而异);其二,结构的有序化程度,越是有序的结构,等级越高(有序与复杂并不相同,许多简单的结构,例如一个氢原子,它便处于相当有序的状态);其三,结构的选择自由度,越是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它的等级就越高,因此,生物比非生物的等级高,动物比植物的等级高,人比动物的等级高,皇帝比大臣的等级高,当官的比老百姓的等级高。
事实上,结构的分类原则涉及到许多问题,我们只能选择一些重要的方面加以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