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宇宙理论 > 正文

对超感觉力的最新考察

2019-11-01 宇宙理论

  对超感觉力的最新考察
在不存在感觉媒介相互接触的人之间的思想或印象的转移,可以用与上面基本类似的术语进行解释。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相关的大脑状态间的紧密匹配似乎是有效转移的前提条件。当发送者和接收者在遗传上相互关联 (最显著的例证是同卵双胞胎提供的)时,当他们被紧密的情感纽带联在一起 (如母亲和儿子,配偶或情人)时,当他们同处于意识转换状态时,思想、印象、情感、直觉甚至身体的感觉的超感觉转移最容易出现。看上去匹配状态可以由于遗传上的癖性 (如同卵双胞胎之间)而得到加强,或者通过情感纽带和感情移入等因素而产生,尤其在危急和肉体受到伤害时更是如此。转换状态使大脑接受区域上的高斯约束更加宽松一些,它增大了实际变换的频带宽度,从而拓展了接受输入的范围。
以超感觉模式传输信息的转换状态能力受到人们从 EEG 实验中获得的资料的支持。在意大利用“全脑测试仪” (设计用来测试一个人左右两半脑的 EEG 图形同步性水平的一种仪器,也能用来测试不同人的大脑半球之间的 EEG 图形的同步性水平)所做的实验证明,在深度沉思的转换状态下,左右两大脑半球的同步性水平戏剧性地提高了。而且当两个人都一起深沉思时,他们的相应 EEG 图样变得高度同步,尽管在他们之间没有感觉信号的传递。
与另一个人进行自发通讯的生理学效应在生物心理生理感受方面表现得很明显。1967 年迪恩 (Dean)和纳西 (Nash)就进行了有关实验,在实验中发送者试图把几句话发送给接收者,这些话有些充满激情,而有些则不然。被试者并不知道相应的传递什么时候发生——传递开始的时间是随机的,既不由发送者也不由实验者控制。然而实验者用体积变化描记器来控制发送者的血液流动,他们发现生理学效应明显地与充满激情的话的发送相一致。后来在纽约的麦蒙迪兹医院,凯利 (Kel-ly),瓦弗格利斯 (Varvoglis)和基尼 (Keane)让发送者看屏幕上的简短而强烈的图像记录片,并测试在远处的接收者的皮肤微电流反应。结果显示,对接收者的生理学效应与发送者观看记录片的时间正好相吻合。值得注意的是,在类似的实验中生理学上的回应比意识上的回应出现得更频繁和更容易。在 D·迪拉诺 (Deborah Delanoy)和 S·沙 (Sunita Sah)进行的一项研究中,要求发送者把积极愉快的记忆以及情感上中立的思想发送

 
 
①    ED·迪恩和 CB·纳西《在受控条件下同时发生的体积变化描记结果》,载《心理研究协会杂志》,44 卷,
1967 年。
②    MT·凯利,MP·瓦弗格利斯和 P·基尼《在由于刺激而出现感觉的过程中的生理学反应》,载《灵学研究》,
WG·罗尔主编,新泽西,斯卡雷克洛出版社,1979 年。 给大楼另一部分的感知者。实验中共有 32 对发送者—感知者,每对都分享持续 30s 一次的 64 次信息传输中的两次。在此期间发送 16 次积极的信号, 16 次中性的信号,并被 32 次间歇时间隔开。在整个实验中,当有意识的回应在每两次中的第一次或第二次出现时,就测试皮肤的电活性。被试者明显地显示出,在积极的情感期间皮肤的电活性比中性情感期间要高,而有意识的回应并不高于随机的概率。类似的图样也被其他的研究者所发现,著名的有塔特 (Tart),塔格和普瑟夫。生物心理生理感受效应并不是虚构的,但是它们也不必要像它们显现出的那样:即一个人的心理在另一个人的身体上产生效应。S·A·斯恰腾所做的自然医治实验显示,很少有证据能证明“方法效应” (the effectof the method)对被观察的治疗有效果。人们发现,由于治疗者影响病人身体的效应而产生的治疗效果不是很微弱,就是根本不存在,尽管与病人和与治疗者——病人相互作用有关联的心理学变量被看作是对绝大多数治疗过程都有利的因素。积极的治疗效果是通过与病人和治疗者相关联的“心理—逻辑”因素 (斯恰腾语)而获得的。斯恰腾宣称,超感觉的概念不能真正地提供对心理治疗的解释,然而这也许是一种过分的怀疑论论调。我们必须考虑这样的可能性:有时候通过把治疗者的心灵状态传递给病人可以治愈病人。瓦维格利斯也得出了这一结论。他观察到,生理学效应出现的时刻正是在发送者把心灵感应讯号(鼓励兴奋或放松)传输给接收者的期间,因此接收者的身心关系可以产生治疗效应。
远距离身心关系的传递要求治疗者和病人大脑之间的信息联结。至于治疗者—病人相互作用,上面描述的有关对心灵感觉的解释能传输一种基本的意义,这说明生物心理生理感受并不是作用在生物学系统上的有意的心灵效应。ψ实验本身对此提出了疑问:它们不同意对结果的解释,甚至对心理生理感觉(从有目的心灵向接受的有机体传输某种形式的力或能量)是否真的发生也持怀疑态度。瓦维格利斯注意到,从统计学上看绝大多数涉及迅速变化的或极为敏感的目标的心理生理感受实验都可以通过预

见、洞察力或一般的直觉材料形式来作解释。对由感应和超感觉方式控制和引导的心理生理感受力而言,是否存在任何令人信服的证据,斯坦福(Stanford)就提出了疑问。他的“相似行为模式”认为,心理生理感受是一种直接的因果关系形式,它既独立于与能量因素也独立于信息过程相关

 
 
①    D·迪拉诺和 S·沙《对远距离的积极的和φ性的情感状态所作的ψ认知和生理回应》,载 D·比尔曼主编,
《近期论文集》。
②    CT·塔特《ψ认知的心理学关联》,载《国际灵学杂志》,5 卷,1963 年。
①    SA·斯恰腾《心理学和治疗者的应用灵学研究》,载《科学探索杂志》,7 卷,第 4 期,1993 年。
②    M·瓦维格利斯《目标定向的和依赖于观察者的心理生理感受:对相似的行为模式和观察理论的评价》,载《美国心理学研究协会杂志》,80 卷,1986 年。 联的因素,它仅仅在关系到特殊的需要或特殊的意向时才在某种程度上出现。其他人,像米勒(Millar)认为,心理生理感觉并不是一种能量或时空因素的功能,相反他认为,心理生理感受实验的结果是由对结果的观察这种活动所决定的,感觉反馈“触发”对已观察到的事件的信息利用,即使

该事件在观察之前就已经产生。按沃尔克(Walker)所持的观点,观察者的意愿使目标系统的波函数崩坍从而产生了人们看得见的心理生理感受效应。很显然,在能够令人信服地澄清生物心理生理感受的本质之前,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不过,这并不会使人们对出现的ψ现象产生怀疑,也不会改变如下假说的说服力:该现象证实了个人的脑/心之间的自发的相互作用——甚至当被试者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分离时也能发生的那种相互作用。

 
 
①    RG·斯坦福《实验心理生理感受:不同透视论回顾》,载 BB·沃尔曼主编,《灵学手册》,纽约,范诺思群德·雷因霍德出版社,1977 年。
②    B·米勒《观察理论:初级阶段》,载《欧洲灵学杂志》,2 卷,1978 年。
③    EH·沃尔克《超生理学和灵学现象基础》,载 L·奥特利主编,《量子物理学和灵学,灵学基础》,纽约, 197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