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航天 > 正文

天空明亮锐利的眼睛

2019-11-07 航天

天空明亮锐利的眼睛
 
自从人造卫星问世以来,由于它具有在太空轨道上居高临下,一览无余的特点,航天科学家把它作为侦察的手段,研制最早,发射最多,至今经久不衰,备爱青睐。
 
1959 年 2 月 28 日,美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侦察卫星“发现者 1” 号。它是用雷神—阿金纳运载火箭从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升空的,是美国第一颗极地轨道卫星。到 1962 年 2 月,一共发射 38 颗“发现者”侦察卫星,其中成功进入轨道的 26 颗,成功回收的只有 12 颗。“发现者”卫星与“阿金纳”末级火箭连为一体进入轨道,长 5.94 米,直径 1.52 米,呈圆柱形,起飞重量 3850 公斤,轨道重量 770 公斤。最后一颗“发现者 38”号重 952 公斤。卫星的回收舱长 0.68 米,直径 0.84 米,重 135 公斤。“发现者”卫星轨道呈椭圆形,近地点介于 103 至 208 公里,远地点介于 208 至 1032 公里,入轨后运行 1 至 4 天,回收舱按地面指令与阿金纳末级火箭分离,而后反推火箭点火,减速返回大气层。在回收舱降到离海面约 15 公里时,防热罩脱落,降落伞自动打开,徐徐落入预定海域回收。发现者系列卫星是一种回收型照像侦察卫星,通过它拍摄的照片,曾侦察到前苏联研制新一代洲际导弹及其拜科努尔发射场的情况,令人信服地表明照像侦察卫星的价值。第一代侦察卫星携带有自动照相机,需要将胶片安全送回地面,因此要有很精确的回收技术,这就显示了返回式卫星的重要作用。
 
从 1961 年至 1972 年,美国研制和发射了第二代照像侦察卫星。第一颗“萨莫斯 2”号传输型照像侦察卫星于 1961 年 1 月 31 日发射成功,在轨道上工作一个月,用星载全景扫描相机拍摄了几百张照片,通过无线电传输给地面站。这颗卫星重 1850 公斤,包括 150 公斤的仪器。这是一种普查卫星,在卫星上冲洗已拍好的胶卷,用光束扫描为无线电信号传输给地面,经地面计算机处理还原成图象。这种卫星经改进后,装有红外遥感器,能拍摄夜间照片,还有一个直径 1.5 米的天线,能高速和地面传输图象信号。并且随着卫星重量的增加,可多带燃料和胶卷,以保持长时间飞行。10 年内,这一代卫星共发射成功 87 颗,其中包括 19 颗电子侦察卫星。
 
如果把照像侦察卫星比喻为“太空之眼”,那么电子侦察卫星就是“太空之耳”。后者已不是用回收或传输图象来侦察地面的活动,而是采用传送无线电信号来识别太空观测的情况,为开展太空侦察活动提供了更加先进更加优越的条件。  
1962 年至 1979 年,美国又研制成功,第三代名叫“KH—9”的详查侦察卫星,共发射入轨 95 颗,其中 8 颗为电子侦察卫星。最初在轨道上只飞行 14 至 17 天,最后可达到 90 天。卫星长 8 米,直径 1.5 米,重 2000 公斤,呈圆柱形。机动性高,胶卷舱回收安全。后经改进,卫星长达 17.7 米,重 3500 公斤,星上装有多光谱照相机,能同时用几个波段拍摄照片。
 
1971 年 6 月 15 日,美国发射成功第一颗“大鸟”号照像侦察卫星。到 1983 年 6 月 20 日,12 年间共有 19 颗成功入轨运行,其中 10 颗为电子侦察卫星。这种卫星呈圆柱形,两侧装有太阳能电池帆板,重 13.3 吨,长约 15 米,直径 3 米。它像长着两只明察秋毫的眼睛,一只是具有高分辨率的详查相机,另一只是带有新型胶片扫描器的普查相机。这两种相机在 160 公里的高空能拍 0.3 至 0.5 米的地面目标,照片清晰,可辨别地面上的火车、汽车、飞机、建筑物以及大街上的行人。星上有 6 个可回收的胶卷舱,定期把拍摄的照片装在里面送回地球。“大鸟”号是美国第四代照像侦察卫星,工作寿命从 52 天延长到 220 天。
 
1976 年 12 月 19 月,美国发射第一颗“KH—11”卫星,带有高分辨率的电视摄像机,并使用同步轨道上的数据中继卫星来传播图象。它能够在任何事件发生的瞬间即提供高清晰度的照片。这种卫星重约 10 吨,分辨率为 1.5 至 3 米,寿命 2.5 年。这是美国的第 5 代照像侦察卫星。1989 年,一颗最新的“KH—12”照像侦察卫星发射成功,星上增加了最新研制出来的一种先进的电荷耦合器件摄像机,另外还采用了最新的自适应光子成像技术,能够识别地面 12.5 厘米×12.5 厘米大小的物体。
 
这些 KH 系列卫星是美国一项统称“锁眼侦察卫星计划”的组成部分,至今仍在继续发展。这类卫星既能为进行例行侦察而拍摄大面积普查照片,又能在高空对重要目标进行详查,它们在过去 20 多年实施侦察中显示了巨大的作用。
 
8、